高考成绩、孩子上哪所大学是这段时间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了。每一年的高考状元都会成为社会的热点。
2018年安徽省文科状元郑辰筱,12岁就在美国留学,从初中开始已经跑遍了美国、德国、西班牙等全球十多个国家。父亲是警察,母亲经商,家庭背景极其殷实。
2018年四川省理科高分考生周川,取得了718分的傲人成绩,然而他本人并没有表现出很惊讶,因为他们一家人都很有读书天赋。
之前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数据统计,他们调查了60余位高考状元及其家庭,发现这些家庭,都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。
江西省文科状元刘梦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了674分,超一本线106分。她能有今天的成绩和妈妈的帮助息息相关。
妈妈会把女儿每次考试的错题分类整理出来,不但为女儿的复习和归纳节省了很多时间,无形中也给女儿树立了好榜样。能知道错题是什么类型,还能分门别类,想必刘妈妈的知识水平也不低。以至于了解她的朋友都这样说:你自己都可以参加高考了,你女儿考清华,你可以考北大!
北京理科状元施沁汝的妈妈说,女儿小时候总喜欢问为什么,他们每次都会耐心回答她,就算不知道,也不会粗暴地打断或者不理会,而是和女儿一起查资料。女儿在耳濡目染之间,感受到了父母对知识的尊重。
安徽省理科状元董吉洋被学校老师和同学称为“全能学霸”,爸爸是大学教授,妈妈是工程师。父母从小就很注重对她的兴趣培养,学业上也从不给她过重的负担,反而在言行举止上,用身体力行做到了教育孩子。董吉洋说:“偶尔我也会厌学,不想看书,爸妈注意到了,也不说什么,就把电视关掉,坐下来看书,看到他们在看书,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。”
不是口头教育,不是光说不练,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,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。
父母真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孩子爱看书,父母大部分也是如此;孩子满腹戾气,父母必定终日怨天尤人,孩子所做的一切,皆是父母影子的投射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颇为现实的现象,绝大部分高考状元来自于城镇。只有很少部分来自农村。
2017年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高考状元曾填写过一份问卷调查,结果显示,85%的状元是城镇户口,只有15%的是农村户口。
2017年,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的一段针对目前教育资源有失公允的言论,刷爆了朋友圈。
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,通俗来讲,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。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,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。我父母是外交官,怎么讲呢,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,包括对我学习习惯、性格上的培养,都是潜移默化的。
原来我们曾经努力到极限的上限,竟然只是别人的起点。条条大路通罗马,却也架不住人家就住罗马。
能够考得上清华的学生,绝大部分父母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,他们能给孩子带来最好的教育资源。能上清华的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够努力,更是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,父母的眼界和知识。
在对2007-2016年高考状元父母职业统计中,父母为教师的占比最高,其次是公务员和工程师。而最低的,是来自农村的父母。
教师不是最有钱的一类人,但是他们有着一套教育孩子的先进理念,孩子平时在家中受到父母看书、备课的影响,也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。父母不应该拿着鞭子在后面驱赶着孩子,而是应该带领着孩子一起往前跑。就像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: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。